不追歌星,追科星!在平湖,这句由平湖独山港镇原黄姑中学退休教师姚爱英1992年提出的口号,至今已持续“响亮”了32年。
不追歌星追“科星”
被誉为“中国民间航天科普教育第一人”
她31年来坚持推行“学科星”航天科普教育,致力播种航天梦想。1992年的一封支持信和一笔慰问金,开启了姚爱英与中国航天的不解情缘。她提出“不追歌星追科星”行动口号,邀请航天专家“南下播种”、带着孩子们“北上追梦”近60余次。以她事迹为原型拍摄的全国首部少儿航天科教电影《我的未来谁做主》于2017年公映。2021年,在她的牵线下,全国首个建在乡村的“国”字号综合性展馆——中国航天科普馆落成。姚爱英曾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她用一封书信
种下了一个航天梦
上世纪90年代初,“读书无用论”的说法甚嚣尘上,不少学生整日沉迷于“追歌星”“追影星”,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当时担任黄姑中学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姚爱英为此头疼不已,可是没有合适的节点进行纠正。恰逢此时,中国航天发射刚刚进入国际市场,在经历了一次失利后,成功用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把澳星-B1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段航天人的奋斗故事给了姚爱英一个启发:何不让孩子们以航天人为榜样,让他们去追科学家这样的“明星”呢?于是,姚爱英组织学生们给航天科学家写信,并寄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而这封信里,除了信纸,还夹着181.2元。这一张张零散的钞票,是全校336名学生们省下来给科学家们“买点水果”的心意。
令姚爱英没想到的是,这封文笔稚嫩的信竟收到了回音。回信中对姚爱英和学生表示了感谢,“你们寄来的不仅仅是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那是祖国浙江的红领巾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心。情意无价!”除了感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还邀请师生们到北京参观,并在1994年正式发来了邀请函。纸短情长,姚爱英和中国航天人开启了长达近30年的“友谊之路”,此后,从在职的少先队总辅导员到退休后的校外辅导员,姚爱英31年如一日地带着学生30次北上参观学习、面对面交流,受到张履谦、钟山等众多院士的接待。包括杨利伟将军在内的中国航天人应邀30余次南下平湖,传授航天科普知识,热忱培育科技新苗。
她用一腔热忱
延续了一段不解之缘
在姚爱英“不追歌星追科星”的口号带动下,一场“学科星”的活动在黄姑中学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向航天科学家学习,做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家,成了黄姑中学每一个学生的梦想。为了让“追科星”更持久,姚爱英把航天科学家的故事编写成《学科星》等4本校本课程,每周到各班级主讲一节,她还特意创作25首航天主题校园歌曲。学生们自主成立了机器人、航船航模及天文小组等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制作发射水火箭、编排航天报,还组织航天知识竞答赛。
那时的她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着手搜集素材、开展采访,编著航天方面的书籍供学生学习。与如今电脑写作、撰稿不同,在电脑尚不普及的90年代,书稿每个版本的文字都是姚爱英手写而来,每次改毕还要邮寄到北京去审稿。姚爱英一有空余时间就埋头写作,在编著第一本科普读物《铸造神剑的人》时,20万字的成书,她前前后后写了80万字,改了不止3稿,光第一稿的写作就用了38本“软面抄”。31年的航天科普生涯,姚爱英先后出版了《铸造神剑的人》《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丰碑》等8本航天科普读物,总字数逾100万字。
2006年,姚爱英退休了,但却更忙了。她成为了一名科普讲师团成员,2013年又受聘担任浙江省少先队辅导员的导师,2015年成立了嘉兴市“姚爱英星星火炬工作室”,她深入嘉兴市五县二区20多所中小学学校、社区等基层,开展航天精神和航天科普的宣讲工作,一直到现在。每个学期,姚爱英都要去各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因为从农村老家出发到嘉兴路途较远,要转几趟公交,有晕车的毛病的姚爱英总是吐得厉害。但是,每当她站上演讲台,总是精神饱满、热情洋溢,眼神里是无尽的热爱与动力。备课、讲课、策划活动占据了姚爱英原本闲适的退休时光,她还特地去学习了PPT制作,努力让自己的航天报告做得更生动、更直观。
退休以来,姚爱英在学校、部队、机关、社区、老年大学、文化礼堂等作了400多场科普讲座,她带着她的“航天教育梦”走出平湖,在嘉兴、金华、温州等地先后参与建设航天科普教育基地11个,并担任科普辅导员。其中3个教育基地被中国宇航协会评为“中国航天特色基地”。
她用一份坚守
绘就了一片星辰大海
普及航天知识、传播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仅靠口口相传犹显不够,必须要打造阵地,让航天精神更加真实可感。2018年,在姚爱英的牵线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神箭幼儿园与独山港镇的中心幼儿园合作办园,平湖市航天神箭幼儿园正式成立,实现了航天精神教育从娃娃抓起。2021年6月,全国首个位于乡村的综合性航天科普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航天科普馆开始运行,从考察选址,到设计布展,姚爱英全程参与、事事关心,开馆后更是亲自担任科普馆讲解员,用生动的话语向游客们介绍展陈,为青少年和党员干部开展航天精神和航天科普教育。在姚爱英的牵线下,2021年底,“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迎来首次太空授课,中国航天科普馆成为浙江省唯一参与的地方馆。2022年9月,“神舟四号”飞船的返回舱在中国航天科普馆展出,这也是其在浙江的首次亮相。中国航天科普馆开馆以来,已吸引游客逾6万人次。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被誉为“中国民间航天科普教育第一人”的姚爱英勤恳耕耘教育事业、播撒航天梦的种子,也终于开花结果。从1992年到现在,有5位毕业于黄姑中学的学生在航天部门工作,还有18名同学正在航天大学里学习。
三十多年来,姚爱英在青少年中厚植航天文化,撒播科学种子,弘扬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红船精神,深深感动了航天人。正如中国科学院钟山院士给姚爱英的题词:“你是沟通航天人和黄姑中学的桥梁,你是培育航天幼苗的耕耘能手。”姚爱英虽然是一名乡村教师,但是一直向星辰追梦,成功与星辰同行,用航天人的精神、航天人的方式去播种“航天教育梦”,带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认识航天、走进航天、爱上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