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退伍军人,在部队期间荣立二等功。脱下戎装,穿上工装,他成为一名电力抢修工人,扎根一线37年。他是国网嘉兴南湖供电分公司低压供电服务一班的朱洪春。2007年,他组建了全国首家以红船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并在全省得到统一推广。16年坚持扶贫助困,让朱洪春成为了老百姓交口称赞的“红船光明使者”。
“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要保证你的生命”
2007年的一天,朱洪春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一位自称浦先生的人说,他住的小区需要停电检修,但家里80多岁的父亲重病卧床,每半小时必须用吸痰器吸痰,如果机器断电,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朱洪春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与同事抬起发电机到老人家,为老人接通“生命之电”,他默默守护在老人身边,直到整个小区通电后才悄然离去。
“当时情形特别紧急,我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一定要保证老人家好好活着!”每当提起这件往事,朱洪春都很激动。
那个时候,朱洪春每天都会接到十几个求助电话,却基本全是职责之外的事。管?还是不管?在激烈的思索后,朱洪春下定决心:管!只要老百姓有要求,就要管!于是,2007年,10位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在南湖畔成立了全国首支以红船命名的志愿服务队,而“热心肠”的朱大哥也被一致推选为服务队的首任队长。彼时的他们还未想到,10颗为百姓服务的滚烫“初心”会从红船荡漾的南湖蔓延到整个之江大地。
“这是我的电话,24小时随叫随到”
服务队成立了,怎么更好的帮助老百姓?朱洪春用行动诠释了“一心为民”,他发放了写有他联系方式的“爱心服务卡”5000余张,组建涵盖51个社区的10个“服务零距离”微信群,服务用户约33.6万。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每天都会随身带着《民情日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1810条收集来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6年?!昂眉复味际橇璩恳涣降?,(他)接到电话就出门了,想想还是很心疼的”,每次想到朱洪春这些年的付出,他的妻子眼中溢满了关心。
16年间,发生在朱洪春身上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栅堰社区于阿姨的儿子是智障人士,经常破坏家里的开关,朱洪春奔前跑后,上门十余次,不仅解决了于阿姨的用电问题,还自掏腰包为其添置生活用品。
朱洪春以身作则,带领红船服务队的队员们为敬老院、福利院等23个集体和806名孤寡老人、贫困学生建立爱心结对,累计开展志愿服务6050多人次、12300多小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600多个。
“只要还能动,我永远都在第一线”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如今,红船服务队的队长已更迭了三代,朱洪春也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成熟稳重的大叔,但他却永远奔波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不曾停歇。在他的建议下,服务队着手建立“网格连心、电力同行”服务机制,线上建立“红船·光明云驿站”,短短半年时间,就建成了117个电力服务网格。他参加新时代国企党建先锋论坛、嘉兴市“知行论坛”等论坛讲座116次,足迹蔓延北京、丽水等5个省市,累计授课培训8000余人次。
如今,在他和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当年那个10人的小团队也已逐步发展成遍布全省、涵盖5000余名队员的300余支红船服务队,形成了“点亮黑楼道”“千户万灯”“幸福蜗居”“芯系老人”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光明驿站”52个,“爱心驿站”12个。
每次当有人劝诫朱洪春可以休息放松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说“只要还能动,我永远都在第一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的路上,朱洪春将持续深耕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带着红船服务队行稳致远。(来源:读嘉)